协会动态

人才优先战略 习近平与“十三五”十四大战略

浏览次数:   发布时间:15/11/23 16:46:11     来源:
人才优先战略 习近平与“十三五”十四大战略

  “贤才,国之宝也。”今日世界,所有领域的竞争,归根结底都是人才竞争,人才就是生产力。谁拥有了人才,谁就拥有了先进的技术和先进的管理,谁就能在激烈的竞争中占据制高点。所以,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的“十三五”规划建议将人才作为优先发展战略并置于极高位置。在“十三五”规划建议的十四大战略中,只有人才和就业两个优先战略,本质上这两个优先政略都与人才相关。 “学习中国”推出《习近平与“十三五”十四大战略》系列文章,今天推出“人才优先战略”篇。
  一、优先创新人才制度
  “得人则安,失人则危。”得人才者安天下,古今如一。人才培养是一个系统工程,涉及国家的方方面面。要想人才辈出,就要有一套科学的人才培养体制和使用体制。因此,制度是人才强国的根本保证,也是人才战略的顶层设计。“制度问题更带有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和长期性。”
  “十三五”规划建议提出:“深入实施人才优先发展战略,推进人才发展体制改革和政策创新,形成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人才制度优势。”为实现这样的制度优势,建议还提到了人才的激励和服务保障体系,建议指出:“完善人才评价激励机制和服务保障体系,营造有利于人人皆可成才和青年人才脱颖而出的社会环境,健全有利于人才向基层、中西部地区流动的政策体系。”在人才的方面,建议指出:“ 加快形成有利于创新发展的市场环境、产权制度、投融资体制、分配制度、人才培养引进使用机制。”
  我们的制度要围绕培养人才、激励人才、引进人才、合理使用人才等方面科学规划、大胆创新。习近平指出:“要着力破除束缚人才发展的思想观念,推进体制机制改革和政策创新。”“人才者,求之者愈出,置之则愈匮。”关于人才的合理使用,习近平指出:“用好用活人才,建立更为灵活的人才管理机制,打通人才流动、使用、发挥作用的体制机制障碍。”关于人才的体制机制改革,习近平提出要求:“继续完善凝聚人才、发挥人才作用的体制机制,进一步调动优秀人才创新创业的积极性。”习近平希望形成:“开创人人皆可成才、人人尽展其才的生动局面”。
  “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需要大量人才,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同样需要大量人才。对于中国这样一个最大的发展中国家来说,各行各业都缺乏人才,人才多多益善。2015年3月5日,习近平在参加十二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上海代表团审议时讲指出,“适应和引领我国经济发展新常态,关键是要依靠科技创新转换发展动力。必须破除体制机制障碍,消除科技创新中的‘孤岛现象’,使创新成果更快转化为现实生产力。要择天下英才而用之,实施更加积极的创新人才引进政策,集聚一批站在行业科技前沿、具有国际视野和能力的领军人才。”
  二、优先开发人才资源
  “治国经邦,人才为急。”人才是世界上最宝贵的资源,但是,人才往往又是最稀缺的资源。人才资源需要精心开发,需要精心呵护。
  “一年之计,莫如树谷;十年之计,莫如树木;终身之计,莫如树人”。对于一个国家来说,开发人才资源就是储备发展新动能,点燃发展新引擎。“十三五”规划建议提出:“优化学科专业布局和人才培养机制”,“扩大高校和科研院所自主权,赋予创新领军人才更大人财物支配权、技术路线决策权。实行以增加知识价值为导向的分配政策,提高科研人员成果转化收益分享比例,鼓励人才弘扬奉献精神。”“深化市场配置要素改革,促进人才、资金、科研成果等在城乡、企业、高校、科研机构间有序流动。”
  “万物生长靠太阳,雨露滋润禾苗壮。” 要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才能促进人才顺利成长。2013年3月5日,习近平在参加十二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上海代表团审议时指出:“要坚持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的方针,以全球视野谋划和推动创新,改善人才发展环境,努力实现优势领域、关键技术的重大突破,尽快形成一批带动产业发展的核心技术。”2013年9月30日,习近平在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为题的第九次集体学习时指出,“要深化教育改革,推进素质教育,创新教育方法,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努力形成有利于创新人才成长的育人环境。要积极引进海外优秀人才,制定更加积极的国际人才引进计划,吸引更多海外创新人才到我国工作。”
  我们要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中培养更多的人才,并逐步建立创业创新人才辈出的体制机制和先进的人才培养文化。习近平指出:“创新的事业呼唤创新的人才。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人才越多越好,本事越大越好。知识就是力量,人才就是未来。我国要在科技创新方面走在世界前列,必须在创新实践中发现人才、在创新活动中培育人才、在创新事业中凝聚人才,必须大力培养造就规模宏大、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创新型科技人才。”2014年6月9日,习近平在中国科学院第十七次院士大会、中国工程院第十二次院士大会上指出,“要把人才资源开发放在科技创新最优先的位置,改革人才培养、引进、使用等机制,努力造就一批世界水平的科学家、科技领军人才、工程师和高水平创新团队,注重培养一线创新人才和青年科技人才。” 2014年8月18日,习近平主持召开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第七次会议,强调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快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习近平指出,“创新驱动实质上是人才驱动。为了加快形成一支规模宏大、富有创新精神、敢于承担风险的创新型人才队伍,要重点在用好、吸引、培养上下功夫。要用好科学家、科技人员、企业家,激发他们的创新激情。要学会招商引资、招人聚才并举,择天下英才而用之,广泛吸引各类创新人才特别是最缺的人才。”
  三、优先调整人才结构
  “玉在山而草木润,渊生珠而崖不枯。”百花齐放春满园,万紫千红迎复兴。中国是一个大团体,中华民族是一个大团队。在这个肩负民族复兴大任的团队中需要各种各样的人才,而人才结构是决定着我们这个团队的力量和未来,没有短板才能逢山开道遇水塔桥。
  “十三五”规划建议提出:“推动人才结构战略性调整,突出‘高精尖缺’导向,实施重大人才工程,着力发现、培养、集聚战略科学家、科技领军人才、企业家人才、高技能人才队伍。”
  优化人才结构,首先必须选好领军人物。领军人物是决定事业成败的关键,所以,选帅、选将最重要。2014年2月27日,习近平主持召开中央网络安全和信息化领导小组第一次会议时指出:“建设网络强国,要把人才资源汇聚起来,建设一支政治强、业务精、作风好的强大队伍。‘千军易得,一将难求’,要培养造就世界水平的科学家、网络科技领军人才、卓越工程师、高水平创新团队。”
  优化人才结构,必须优化年龄结构,形成合理的人才梯队。2014年6月9日,习近平在中国科学院第十七次院士大会、中国工程院第十二次院士大会上发表讲话时指出:“广大院士不仅要做科技创新的开拓者,更要做提携后学的领路人。希望广大院士肩负起培养青年科技人才的责任,甘为人梯,言传身教,慧眼识才,不断发现、培养、举荐人才,为拔尖创新人才脱颖而出铺路搭桥。广大青年科技人才要树立科学精神、培养创新思维、挖掘创新潜能、提高创新能力,在继承前人的基础上不断超越。”
  优化人才结构,还要重视技工人才,技工才人是创造奇迹的最后一环,也是成败的关键一环。2014年6月23日,习近平在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上指出,“要牢牢把握服务发展、促进就业的办学方向,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创新各层次各类型职业教育模式,坚持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坚持工学结合、知行合一,引导社会各界特别是行业企业积极支持职业教育,努力建设中国特色职业教育体系。要加大对农村地区、民族地区、贫困地区职业教育支持力度,努力让每个人都有人生出彩的机会。”习近平要求各级党委和政府要把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更好支持和帮助职业教育发展,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坚实人才保障。
  四、优先引进紧缺人才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人才难得,古今同理。越是高端人才越稀缺。如何在激烈的人才竞争中引进英才已经是当今社会的重大课题。“十三五”规划建议提出:“更大力度引进急需紧缺人才,聚天下英才而用之。”
  引进人才需要视野阔、胸怀宽,广开进贤之路,广纳天下英才。习近平指出:“中国古人讲,‘尚贤者,政之本’、‘为政之要,莫先于用人’。当今世界聚才、用才,应该包括国际国内两方面的人才,也就是要‘择天下英才而用之’。一个国家、一个地方,没有这样的眼光,没有这样的胸怀,是很难快速的发展起来的。”习近平还说:“中华民族历来具有尚贤爱才的优良传统。现在,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需要广开进贤之路、广纳天下英才。要实行更加开放的人才政策,不唯地域引进人才,不求所有开发人才,不拘一格用好人才,在大力培养国内创新人才的同时,更加积极主动地引进国外人才特别是高层次人才,热忱欢迎外国专家和优秀人才以各种方式参与中国现代化建设。”
  引进人才需要主动作为,采取灵活的方针,出台优厚政策,搭建发展平台。2013年10月21日,习近平出席欧美同学会成立100周年庆祝大会时指出:“党和国家将按照支持留学、鼓励回国、来去自由、发挥作用的方针,把做好留学人员工作作为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的重要任务,以更大力度推进‘千人计划’、‘万人计划’,千方百计创造条件,使留学人员回到祖国有用武之地,留在国外有报国之门。我们热诚欢迎更多留学人员回国工作、为国服务。”
  引进人才是为了用人才,要使人才各得其所,各展其长。“人既尽其才,则百事俱举;百事举矣,则富强不足谋也。” 习近平强调:“树立强烈的人才意识,寻觅人才求贤若渴,发现人才如获至宝,举荐人才不拘一格,使用人才各尽其能” 习近平指出:“要积极营造尊重、关心、支持外国人才创新创业的良好氛围,对他们充分信任、放手使用,让各类人才各得其所,让各路高贤大展其长。”
  人才的流动是当今国际交流合作最活跃的因子,人才的开放是对外开放的重要内容之一。习近平强调:“引进国外人才和智力是中国对外开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们长期坚持的重要战略方针。”2014年5月22日,习近平参加在上海召开的外国专家座谈会时指出,“不拒众流,方为江海。当今世界,经济全球化、信息社会化所带来的商品流、信息流、技术流、人才流、文化流,如长江之水,挡也挡不住。一个国家对外开放,必须首先推进人的对外开放,特别是人才的对外开放。”“对外开放要着眼于人、着力于人,推动人们在眼界上、思想上、知识上、技术上走向开放,通过学习和应用世界先进知识和技术,进而不断把整个对外开放提高到新的水平。” 2014年6月3日,习近平在国际工程科技大会上指出:“我们将加强工程科技人才培养,把国际交流合作作为聚集一流学者的重要平台,联合培养拔尖创新型工程科技人才。工程科技是人类实现梦想的翅膀,承载着人类美好生活的向往,能够让明天充满希望、让未来更加辉煌。希望中外工程科技专家学者加强合作,共同为人类社会进步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治国经邦,人才为急。” 习近平强调:“人才是衡量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指标。没有一支宏大的高素质人才队伍,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就难以顺利实现。”人才优先是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现实表现,是兴国强国的必由之路。